网站首页 美容 美体 服饰 情感 娱乐 生活
当前位置:秀秀馆 > 电影 > 华语片场

剪辑师雪美莲:传达导演无法言说的意图

栏目: 华语片场 / 发布于: / 人气:3.06W

在侯麦的光环下,昨天的讲座来了一百来号人,挤满了讲座现场,大多是南京与各地慕名而来的影迷。在讲座之前,雪美莲还在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客座教学,不仅给学生分析影片,还手把手地对学生拍摄的短片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剪辑师雪美莲:传达导演无法言说的意图

著名剪辑师雪美莲(Mary Stephen)

早报综合报道

黑衣、黑短发,围着一条波西米亚风格的围巾,年过半百的雪美莲(Mary Stephen)的着装似乎与她的剪辑风格相当呼应——简约而不失情致。

昨日下午,这位已故新浪潮大师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的御用剪辑师在南京法语联盟组织的“从法国新浪潮到中国电影:一段奇特的旅程”的讲座中,从剪辑的角度讲述她所理解的侯麦,并现场分析了侯麦名作《秋天的故事》段落。

“侯麦最大的特点是精确”

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授予侯麦终身成就金狮奖,赞誉他的作品“在记录时代的社会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直面自我,在市场经济压力和美学风格变幻中卓尔不群”的电影大师。

在侯麦的光环下,昨天的讲座来了一百来号人,挤满了讲座现场,大多是南京与各地慕名而来的影迷。

与听众一见面,雪美莲便向大家揭露了大师侯麦的一个“短处”——讲座开始时,放PPT的设备出了故障,雪美莲幽默地化解尴尬:“侯麦是一个对现代高科技非常感兴趣的人,但是他拍电影的时候,几乎对从摄影到录音的一切技术都一无所知。”

雪美莲与侯麦的合作要追溯到1980年代。香港出生的雪美莲年轻时随家人移民加拿大,接触到更多的艺术电影之后,雪美莲带着一腔热情到以艺术电影闻名的法国学习电影。在为自己的一部短片寻找预算时,雪美莲机缘巧合地开始为侯麦担任剪辑工作,直到2006年完成侯麦最后的电影《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与雪美莲相遇时,侯麦已经凭借《慕德家的一夜》(1969)、“道德故事”系列(1962-1972)等影片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最棒的一个”(法国导演特吕弗语)!遇到雪美莲之后,侯麦的几乎所有作品都由雪美莲操刀,其中就有著名的《绿光》(1986,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四季故事”系列。“侯麦当时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一个大学里经常看到的电影理论家,而是一个经验派。”雪美莲回忆起自己加入侯麦那家庭作坊式的电影团队时说。

昨天的讲座中,有观众提问:“侯麦的影片有那么多对话场面和巨多的台词,对于剪辑来说,是不是难以有发挥的空间?”

雪美莲微笑着表示否认,在她看来,尽管侯麦的电影颇多台词,但这些对话场面并不是生硬简单的“正反打”,而是充满情绪,对剪辑节奏与画面取舍的要求非常高,“侯麦在写剧本的时候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他的影片风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确。”

“剪辑的功劳常被忽略”

跟随侯麦多年的雪美莲,昨天将自己对于剪辑艺术的领悟与听众分享,“剪辑师的使命就是将导演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要求传达出来”,因此,剪辑在雪美莲的观念里分两种,一种是技术化的剪辑,一种是有创造性的剪辑,剪辑师自己的创造力必须参与到影片的表达中来。

她还以自己参与剪辑的一部中国纪录片为例,说明将戏剧化的剧情片剪辑手法运用到纪录片剪辑中的好处,“大家看到的成片里,拍摄对象对着镜头大喊大叫,反感自己丑陋的一面被拍摄进去,导演原先把这一段去掉了,而我坚持把它用上。”这一场面为纪录片增加了冲突和真实感。

雪美莲还向听众“抱怨”道,剪辑师的功劳往往被忽略了,“因为观众只看到了影片最后样子,而没有看到那些原始的素材,不知道被保留的和被剪去的到底是什么。”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剪辑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

在讲座之前,雪美莲还在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客座教学,不仅给学生分析影片,还手把手地对学生拍摄的短片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读者周晗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