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美容 美体 服饰 情感 娱乐 生活
当前位置:秀秀馆 > 电视 > 内地剧

荧屏红人转型大银幕只因演员资源稀缺

栏目: 内地剧 / 发布于: / 人气:2.74W

文章杨幂  文章(微博)、冯绍峰(微博)、佟大为(微博)、杨幂(微博),他们是当仁不让的荧屏红人,却不约而同在今年成功跨界大银幕,用短短时间书写“速成”。其实我走了十年  郑嘉颖(微博)用事实证明,“八阿哥”的神话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冯绍峰的成功却并非谁都能效仿。

荧屏红人转型大银幕只因演员资源稀缺

佟大为

文章

杨幂

文章(微博)、冯绍峰(微博)、佟大为(微博)、杨幂(微博),他们是当仁不让的荧屏红人,却不约而同在今年成功跨界大银幕,用短短时间书写“速成”。许多演员从电视剧走红到出演大银幕作品一般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而冯绍峰他们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荧屏“收视帝后”到大银幕挑大梁的蜕变。这样的成功,究竟原因何在?影评人们带着不同的观点做出了分析解释。

年轻演员稀缺

杨幂和文章用票房证明了从电视到电影的“速成”,冯绍峰和佟大为用角色书写自己的跨界成功,红人虽然年年有,但今年红人的爆发和跨界比往年来得更迅雷不及掩耳一些,对此,那些一直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犀利观点对影坛审时度势的影评人们认为,大环境起了很大作用。沪上知名电影学者葛颖直言:“对中国那么庞大的影视产业来讲,演员资源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们都知道的演员片酬在制作经费中占了最大头的一块,这就可见多短缺。由此,这些电视荧屏已经爆红的演员迅速跨界,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影视策划人鸿水称,新生代演员市场的稀缺已经达到了顶峰,“今年电影产量比去年又多出一两百部,演员太缺了,有市场的年轻演员更缺,冯绍峰、杨幂之类正好填补了空缺。”

红人有安全感

在葛颖看来,荧屏红人的银幕速成,和他们给片方带来的安全感有关,“文章为《失恋33天》创造的票房奇迹,和他在电视剧中积累的人气有一定关系。”杨幂的《孤岛惊魂》就更不用说了,成为粉丝票房的“成功个例”。鸿水说,越来越多的并不十分懂行的投资人进入电影市场,而邀请电视红人来挑梁,能降低他们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恐慌,“而且刚火的那些电视红人一般刚拍大银幕片酬不会太高。”葛颖认为,内地电视剧的强势崛起,也是造成电视红人能在银幕速成的重要原因,“以前老的观念,认为电视剧演员不能进入到电影中来,觉得电影比电视剧高一级,但现在发现,电视剧近几年的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甚至已经把电影抛到后面了,电视剧上火红的一批导演、演员对市场有某种吸引力,电视剧开始引领市场风气,所以电影要跟进。”葛颖表示,电视剧中出挑的那些小生花旦对于电影的未来市场有较大帮助,所以电影比较愿意用他们。

还是要靠作品

从电视跨界到银幕速成后,要如何让那些当红炸子鸡们可持续发展呢?答案还是作品。葛颖分析称:“电影电视的融汇是一个共同趋势,美国影视一体性很明显,比如用电影手法做电视剧,或者在电影中看到一些当红的电视剧演员在挑大梁。是否可持续还是要看演员个人的素质和他得作品。”她甚至认为,文章只要能合适地选择作品,刻苦努力,将来会成为表演艺术家。

当然,无论如何,电视红人快速流入电影中,都是一个大家期待的好事情,影评人妖灵妖表示:“电视剧那帮人弄电影会带来新的突破,往一些平时不太涉及的题材和话题发展,这是好事。”而演员们则只需要微调便能适应这一发展,葛颖建议:“电视剧表演比较重台词,台词量大,表演方式是比较外扬的,而电影相对台词量小很多,更多以人物的形体动作为主,这一方面元素会上升,另外电影表演比较内敛,不是电视剧那种外扬的,这种表演方式的转变对演员而言是很好的学习和积累。”

当事人专访

冯绍峰:速成?其实我走了十年

郑嘉颖(微博)用事实证明,“八阿哥”的神话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冯绍峰的成功却并非谁都能效仿。昨日,记者电话专访了冯绍峰,对于自己的“速成”,他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走到今天,大家看到的可能是短短几个月时间,但其实我走了十年。”

对于跨界大银幕的处女作,冯绍峰用“竭尽全力”来形容,他告诉记者,这部戏不仅他,包括导演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非常认真,“只希望可以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的诚意”。他说,自己一直在等这个角色,“坦白讲,这是我很久之前就想演的角色。”冯绍峰说,项羽这个人物赋予了他灵魂,而他则用自己两个月的生命作为回馈。不过,他坦言自己无法打分,因为太投入了,至于如此高的起点,会否担心以后无法超越,他坦承有过担忧,“我也想过,这么好的角色,会不会以后很难再遇到。但我想只要有角色打动我,我就会接,我想一定还能再遇到这样的角色。”而他希望,那个角色会是一个善良的混蛋,“我一直想演一个跟自己反差很大的角色,我希望演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坏,但骨子里却很善良的人,坏只是因为客观原因。”

荧屏到银幕的“速成”,冯绍峰只用了几个月,但是他却说,根本不是这回事,“我想说,我用了十年在默默做准备,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就为了把积累下来的感受集中发挥出来。”本报记者 林艳雯